龙溪祝氏宗祠,位于上饶市广丰区东阳乡龙溪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溪古村位于赣、浙、闽三省交界处,距广丰县城30余公里,因有龙溪水而得名。《须江郎峰祝氏世谱》记载:祝氏始祖于元末明初,从浙江省江山市江郎山迁徙龙溪肇基建村,世称“江郎山发脉”。
登上龙溪寓贤山,鸟瞰全村,龙溪水宛若一条绿色的飘带,绕村而过。四周环绕着明清古建筑民房300余幢,如祝氏宗祠、文昌阁、水仙阁、观音殿等,青砖灰瓦,错落有序。
祝氏宗祠,始建于明成化年间,由建文帝壬午科宾贡、盐运司副使祝宗德后裔率先捐银,并集族人助资,始建该祠。万历年间整修,清雍正六年(1728)扩建,嘉庆十四年(1809)重造头门,道光九年(1829)修理中堂,次年修龛,咸丰九年(1859)重建“崇德”“报功”两厅及寝室。
该祠坐北朝南,占地面积2580多平方米,大门为平墙门楼,正门顶镶嵌“祝氏宗祠”石刻匾额,大门边各有一只石鼓,门口有6个旗杆墩和2只石狮,沿中轴线自南向北依次分为前厅、中堂、后厅三进,内设戏台、跑马楼、厅堂、厢房、膳房和马厩等,形制系中轴山字形重檐歇山顶式建筑。祠堂前宽约36米,后面略宽于前面,中轴线长约68米,为前窄后宽的布袋形状,寓意聚财发家。
祠堂前面歇山顶式门楼,两边为砖墙。沿门一进,是一座巍峨重檐的倚门戏台,台前有宽敞的前院,两侧厢房为二层木结构的观戏楼、跑马楼,并与戏台相通。戏台约高1.9米,宽8.4米,深6.3米,前置一对雕工精致、形象生动的“狮子滚球”,左右各立一根方形石柱,上书“一样楼台,可家可国可天下;几个弟子,能文能武能鬼神”的对联,两边梁柱、雀替上雕刻“狮子吊篮”,张牙舞爪;台中隔板屏风镶嵌戏神“神壁”,造型别致,院中花坛植有古老柏树,与古祠交相辉映。
中堂和后厅均面阔五间,歇山式屋顶与戏台相同,为抬梁和穿斗式混合结构,大厅正中高悬“郎峰世家” 横匾,供族人祭祀、宴会所用,是全族人婚丧嫁娶的场所。
三进为后院,是褒彰祀奉“乡贤”和“名宦”而设的享堂,两侧厢房,左有“崇德”设灵台, 敬奉历代祖先灵牌,右为“报功”挂真容,安置祖先功名禄位。另外还有厅房、客房、膳堂和马厩等设施。
整座祠堂外观屋脊高耸,飞檐斗翘,流光溢彩,气势恢宏;屋内回廊檐柱,天花门窗,画栋雕梁,朱漆斗彩;藻井、雀替、斗拱、板壁等木质构件和白粉墙壁上,或雕刻人物生动、线条流畅的八仙济贫、游子报恩、鹿鹤衔草等忠孝节义之传说,或彩绘色彩淡雅、古色古香的匡衡凿壁、车胤映雪、悬梁刺股等耕读传家的故事,或绘有一幅幅鸟语花香、祥禽瑞兽、人物故事的画面。后院“报功”房前有一当年建祠时所植罗汉松,苍老遒劲,形如冠盖。
旧时祝氏宗祠祭祖活动一年两祭,春祭在正月初,冬祭在冬至节。春祭毕,每个男丁可分得两个祠堂饼,如读书有功名,可以多分,以显重科举、奖励读书;冬祭毕,要设酒席宴请族中60岁以上的老人,食毕分祠堂饼时,由年龄最大者率先取饼,能抱多少就算多少,以示敬老尊长、奖励健康高寿。
祠堂的东侧,有建于明成化年间的文昌阁,该阁原为义塾,是祝氏宗祠“重书尚学、耕读为家、赣东北望族”的见证。自古以来,祝氏弟子中产生了进士祝元功、恩进士祝嵩等人,并有七品以上文武官员10多人。新中国成立后,更是人才济济。
龙溪祝氏宗祠建筑荟萃了赣、浙、闽、皖各种建筑技艺,建筑构件中的石雕、木雕涉及的技术涵量和内容极具地域特点,是典型的江南大宗祠代表作之一。
龙溪祝氏宗祠保存了宋代以来民间木作遗风。宗祠大部分为木质结构,堪称古代木作房建的样板。究其原因:一是木料就地取材,价廉而易搬运。如《郎峰祝氏世谱》记载:“所需材料,众议坟山水口古木不1私尽行选伐”;二是龙溪处于深山腹地,交通不便,工匠建筑世袭相传,故全村古建筑群皆用古老的传统建筑手法,并一直传承下来。龙溪祝氏宗祠在建筑风格上,体现了传统的明清建筑模式,在外墙处理和梁架结构乃至建筑构件的雕刻装饰、绘画等方面,表达出江南古建筑的传统艺术风貌。
龙溪祝氏宗祠从明代到清代,展示了江南建筑的发展轨迹,是广丰县古建筑中时代较早且保存基本完好的建筑物。为研究明、清时期江南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宗教、民族和建筑史提供了珍贵实物资料。
2008年,龙溪祝氏宗祠建造技艺入选江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