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g电子游戏官网官方网站-pg电子直营站 > 传统文化 > 民间习俗 > 江西万年稻作民俗文化

江西万年稻作民俗文化-pg电子游戏官网官方网站

作者:不详来源:网络2019-11-01
江西万年稻作民俗文化

这里是中华文明黎明曙光升起的地方。

这里是人类稻作生产和农耕文明的摇篮。

这就是世界稻作文化发源地——万年。

翻开祖国的地图,古风流韵、山水空灵至美的万年位于江西省东北部、鄱阳湖东南岸,因旧县城城厢地处万年峰之阳而定县名为万年,是鄱阳湖38个核心县(市、区)之一,找到了“一湖清水”鄱阳湖,就找到了万年县。万年东与弋阳接壤,西与余干毗邻,南与鹰潭市交界,背与鄱阳、乐平相邻,是世界稻作发源地、中国贡米之乡、中国优质淡水珍珠之乡。万年山川秀美、气候宜人,建县于1512年,现辖6镇6乡和2个管委会,拥有人口40万,土地面积1140.76平方公里,城区面积10平方公里,素有“六山一水二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说。万年历史悠久,有着灿烂的远古文明。早在旧石器时代,人类的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定居劳作、繁衍生息,古老神奇的土地孕育出源远流长、积淀深厚、光辉灿烂的稻作文化。如今该县生活在外地的男女老少,一提起万年的时候,就会想起贡米和稻作文化;一提起贡米和稻作文化,就会想到——万年。稻作文化不仅成为万年的一张名片,更是全县人民的一种骄傲和精神家园。

万年稻作文化的深刻历史内涵

沿着历史长河溯流而上,在美丽富饶的赣东北,有一座万余年前耸立的划时代里程碑,这就是中华黎明曙光升起的地方——万年仙人洞与吊桶环遗址。当仙人洞的原始先人移植下第一棵水稻时,华夏原始的农耕文化——稻作文化从此开始。从一万多年前开始,万年的原始先民就过上了“饭稻羹鱼”的农耕生活,逐步形成了传统生产技术、耕作习俗、农谚民谣、节日祭祀、民间传说、饮食文化、民间艺术文化等方面的独具万年地方特色的稻作文化。

稻作文化是指包括由于稻作生产生发出来的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它不仅是指有关谷物体的产生、发展及其生产的一系列问题,而且包括由于稻作生产而影响所及的民间生活方式、种种习俗与文化生态等。万年稻作文化是万年的先人们在长期的水稻耕作实践中,通过几千年的积累而形成的原始的民间文化的沉淀,是中国乃至全世界的文化遗产。

稻作文化是由稻作产生而引起的,显然,稻作产生是历史必然。稻作起源之前,先民们主要靠狩猎和野生采集来维持生计。随着人口增长,野生资源的持续减少,以及社会复杂化等因素,人们仅依靠野生采集及狩猎简单的生产方式难以维持生计,先民们开始寻找新的生存方式,后来才发展到野生稻移植、驯化、培育、提高其产量,为人类提供赖以生存的粮食,给人类生存发展壮大创造了条件。因此说,史前稻作农业经历了从起源、产生、发展到成熟的全过程。新石器时代是稻作农业的起源时期,这与我县稻作起源距今12000—14000年前新石器时代早期相吻合;新石器时代中期是稻作农业产生的时期,新石器时代晚期是稻作农业大发展的时期,新石器时代末期是稻作农业的成熟时期,正是在史前稻作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我国长江流域及以南的广大地区才产生了丰富多彩的稻作文化,显示了史前稻作农业的辉煌成就,并最终从史前走向了文明。

万年稻作文化包含着灿烂的农业文明、远古的工业文明和原始的流通文明“三大文明”;孕育了野稻驯化起于是、烧土成器始于斯、刻符记事源于此、物食易换发于兹“四个第一”。

在2012年11月该县举办的第四届·中国万年国际稻作文化旅游节期间,包括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中国工程院院士颜龙安、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温福以及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首席科学家在内的国内外知名水稻院士、专家、学者60齐集万年,共商绿色稻米产业发展大计。专家、学者们对万年县保护稻作遗产、打造贡米产业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众多专家指出,“野稻驯化起与是,烧土成器始于斯,刻符记事源于此,物食易换发于兹。”这四句话高度概括了万年稻作文化对人类的价值。原始先民在仙人洞遗留下的万余年的水稻栽培痕迹,是万年文化也是世界文化的宝贵财富,再次强化了万年作为世界稻作文化发源地的崇高地位。

野稻驯化起于是。境内大源仙人洞、吊桶环古文化遗址是现今所知世界上年代最早的栽培稻遗存之一,把世界稻作起源由7000年前推移到12000-14000年前。这一考古发现先后被评为1995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首,“八五”期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三和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2001年,经国务院批准,两遗址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仙人洞风景区也被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2012年11月,在该县举办的第四届中国万年国际稻作文化旅游节期间,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亲自来到世界稻作文化发源地——江西万年,参加“沧海论坛——稻米产业绿色安全可持续发展”学术研讨会。他在会上指出,“中国是文明古国,这种文明始于农业文明和水稻种植。野生稻许多国家都有,但是最早将野生稻驯化为栽培稻的是中国,科学的历史考证证明,江西万年是当前发现的最早种植人工栽培稻的地方”。并亲笔题写下了“野稻驯化万年之源”八个大字。

烧土成器始于斯。2万年前,万年仙人洞先民开始用陶片做饭,这些陶片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古老的陶片,点燃了世界陶瓷文明的火焰;1.7万年前,万年仙人洞先民制作出了世界第一个陶器(直口圜底夹砂陶罐),不仅是亚洲地区也是世界上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陶制品,被誉为世界“第一陶”,现珍藏在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第一馆第一展。幸运总是垂青于万年。今年6月29日,美国《科学》杂志发表了美国科学院院士巴翱夫等人的论文《中国仙人洞早期陶器20000年》,宣布世界最早的陶器出现在2万年前的万年仙人洞,比首次公布的时间前推了3000多年。这一考古研究的最新成果,将对万年地方经济与文化品牌的营造产生深远的意义。

刻符记事源于此。仙人洞出土的鱼骨镖,刻有大量的记事、记数符号,它成为中国最早的刻画符号发现地之一。这可能是中国文字的萌芽,揭示了仙人洞的古老神奇,证明万年是人类史上最具价值的农业文化和远古文明的发祥地。万年以稻作文化扬名天下,稻作文化也将应万年之名,传承万年。

物食易换发于兹。在万年吊桶环遗址,发现了大量鱼骨和兽骨,这既是远古人狩猎时的临时屠宰场,也是他们将猎物进行分配、互相交换的场所。专家指出,这可能是世界最早的猎物分配、货物交易场所。万年仙人洞与吊桶环是世界上典型的新旧时代交替的文化遗存,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它是镶嵌在中华大地上一颗璀璨的原始文化明珠;让万年走向了世界,让世界走近了万年。

仙人洞、吊桶环遗址的人类最早的人工栽培稻植硅石的发现,仙人洞与吊桶环一跃成为世界级的考古洞穴遗存。从而证明万年县是当今世界稻作起源和陶器发祥地之一。因此,万年稻作文化是勤劳智慧的祖先留下的、巨大的精神与物质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是泽惠世界几十亿人口的财富,是一座光照千秋万代的丰碑。2010年6月14日,联合国粮农组织将“万年稻作文化系统”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项目(全国仅三个,另外两个就是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哈尼稻作梯田系统)”。稻作文化已成为万年鲜明的、独特的、不可复制的最大品牌;成为万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依托和灵魂。

万年稻作文化的历史渊源

说起世界稻作文化的起源,则不能不提到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这一充满着传奇色彩的神话世界,凝固着史前人类生活的片断,是原始人类驾驭自然的成功范例,是人类文明演进的最好见证。自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中美的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和农业史学者先后对仙人洞、吊桶环遗址进行了五次发掘。在出土文物中,稻植硅石和原始陶器的发现,震撼了世界。

仙人洞位于距县城12公里的大源盆地小荷山山脚,为一石灰岩溶洞,面向东南。进入洞内,始窄而后宽,最宽处达25米,长60米,高2~9米不等,可容纳1000余人,是新旧石器时期万年先民生活居住的场地。走进此洞,看着眼前栩栩如生、引人入胜的用泥塑再现的仙人洞先民生活场景,我们的思维可以跨越时空,亲临距今九千年至二万年前原始人的生活现场,感受古人的生活氛围。对于此洞,后人曾赋诗尽情赞美其神奇:

溶山天作先人洞,低口平原临太源

难想一群披发族,生生息息万余年

据《万年县志》记载,仙人洞有八奇。这里数里皆石,玲珑窈窕、千姿百态;绝岭处峰峦秀拨、峻壁横披;遇雨则盈山皆壑、瀑布飞流;石山上多古柏高松,苍翠挺立;洞内深处有径尺小塘,塘水清澈,时有小鱼,捉之不见;洞外左侧有小河轻歌曼舞,婉转流淌,春夏水涨又白浪掀撼,类似水国。这是我国罕见的旧石器时代末期向新石器时代早期过渡的典型洞穴遗址。

仙人洞常年冬暖夏凉,是先民告别丛林、开始直立行走最佳的遮风避雨、抵御严寒的栖息之地。1.7万年前,万年仙人洞先民在这里制作出了世界第一个陶器(直口圜底夹砂陶罐),点燃了世界陶瓷文明的火焰。该陶罐口径20厘米、高18厘米,是迄今世界发现年代最早的成型陶器,被誉为“天下第一罐”,现珍藏在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成为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远古时代,万年水网遍布,植被茂密,万木葱茏。1.2万年前,先民们充分利用这里肥沃的土地、丰富的水源和温润的气候种植出了世界第一棵水稻,将世界栽培水稻历史推前5千年,升起了世界稻作文明的太阳。世界农耕文化——稻作文化从此开始。当仙人洞先民在这块土地上移植下第一棵水稻,就昭示了万年乃至赣鄱大地是中国乃至世界稻作文化起源中心区。

农作物的出现,是人类发展史上第一次伟大革命。人类何时何处将野生稻驯化成为栽培稻,是中外考古学家争论了半个多世纪的话题。把仙人洞一步步引上世界级文化遗产殿堂的,是一封不同寻常的来信。1961年10月26日,江西省文化局收到一封文物线索的群众来信。写信人为江西省委政法部的干部龙俊。信中反映他1959年下派到万年大源搞“社教”工作时,当地人把他带到一个叫小荷山的地方看“仙人洞”。他发现洞中有很多石器和动物骨骼,可能是原始人类的一处遗址。省文化局领导看了这封信后,非常重视,立即将此情况函告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要求省文管会尽快研究处理。沉睡多年的“仙人洞”由此获得了新生。

1962年和1964年,江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组织考古队,在仙人洞进行了2次考古发掘,出土了上千件石器、陶器等各类文化遗存物。当时因技术手段落后,初步判断为新石器时代遗存。

吊桶环遗址位于仙人洞口西南侧800米处的山头上,因其洞穴外形似取水用的“吊桶”上环而得名,系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新石器时代早期某部落的临时性营地和屠宰场。考古学家们说,这里是先民们支解猎物,分配劳动成果的场所,相当于原始的共产主义的公共食堂。当您步入吊桶环遗址,您会深切感受到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石一水都充满着古老而神奇的传说。

几万年前,仙人洞、吊桶环一带是一方富饶的土地,它的四周丘陵起伏,群山绵延,覆盖着茂密的原始森林,丰富的生命资源取之不尽。对于原始人类来说,这里是美丽舒适的“天然居”,在这里繁衍生息是他们最好的选择。撬开仙人洞与吊桶环遗址——这一人类神秘历史殿堂,发现目前世界上最早的野生稻和栽培稻植硅石标本,在万年人民感谢的众多的国内外专家、学者中,一位美国老人也永远不会遗忘,他就是前世界资深考古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安德沃考古基金会主任马尼士博士。1991年8月他来到南昌参加“首届农业考古国际学术讨论会”时认为,水稻起源于中国,而且在中国江南。他还认为,人类初始时是在山洞,然后走向平原,最早的栽培稻遗存应该到洞穴里去找。中国河姆渡等多处文化遗址已发现了7千多年前的稻作遗存,但万年仙人洞可能还会找到更早的稻作遗存。1992年9月10日,马尼士博士专门来到万年考察,并最终将发掘地点锁定在仙人洞与吊桶环。

随后(1993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马尼士博士带领的美国考古队和北京大学严文明教授率领的中国考古队同时开赴万年,重新发掘这两处遗址,出土了数以万计的人类遗物及自然遗物。土壤中的孢粉和植硅石分析,都反映两洞穴有野生稻和最早经人工驯化的人工栽培稻。1995年,中美联合考古队再次对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又在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关系最清晰的一处堆积层,发现了野生稻和栽培稻的遗存,以及割穗蚌器、记事骨标和饰纹圆底陶罐等。这是原始农业文明的遗存,这是惊世的发现。1999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与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继续对两处遗址的地层叠压关系进行了补充发掘,获得了重要成果。

经过前后五次考古发掘,特别是中美农业考古队的两次联合发掘,把仙人洞与吊桶环的历史科学价值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一是充分揭示了仙人洞与吊桶环两洞穴遗址有着从旧石器时代晚期经中石器时代,再到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完整而清晰的地层堆积。具有如此典型地层堆积的洞穴,不仅在中国就是在世界范围内也是罕见的。二是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地层中发现了距今一万七千年前的原始陶器。三是经过中美考古学者多年艰苦努力和多学科的综合检测、分析和研究,发现了一万二千年前的从野生稻到利用稻属植物的植硅石和孢粉遗存的证据。仙人洞、吊桶环遗址的植硅石研究证实了,在旧石器时代末期(距今12000-11000年)人类已经开始了野生稻的采集,随后在距今10000-8000年间,人类同时进行野生稻和栽培稻收获,最后在距今7000年左右,栽培稻成为人类的主要食物。将世界稻作文化历史由河姆渡时期遗址的7000年向前推移了5000年至7000年,翻开了人类稻作文化史的崭新一页。由江泽民同志作序、曾庆红同志主编的全国干部学习读本《从文明起源到现代化——中国历史25讲》一书中,对此作了详细阐述。

这一发现不仅确凿无疑地证明了万年稻作文化的悠久历史,而且也证明了万年县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稻作文化起源地之一。它不仅对随后的青铜时代、铁器时代、甚至对今天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正在产生深远的历史影响。参与发掘的前美国考古学者马尼士博士指出:通过仙人洞和吊桶环的发掘以及多学科的检测,发现了以前没有人知道的旧石器时代的事,这个我们不曾了解的时代,是农业考古获得了第一次人类稻作栽培的证据。通过国际合作调查,我们可以再写中国历史的一部分。

1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pg电子游戏官网官方网站 电子邮件联系pg电子游戏官网官方网站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