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勉县武侯墓清明祭祀活动的前身为“武侯墓清明文化庙会”,它是陕南最大的古文化庙会活动,至今已延续近两千年之久。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东汉琅琊都(今山东沂南县)人。207年刘备三访隆中,与论天下时势,后世称之为“隆中对”。随后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取荆州,占益州,夺汉中。227年春,诸葛亮上书后主刘禅意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随即亲率蜀汉大军屯驻汉中沔阳(今勉县),北伐曹魏。228-234年在汉中八年间,诸葛亮六次出师北伐,修士劝农、造木牛流马于黄沙,教兵讲武、推演“八阵图”于定军山下。234年秋八月,在第六次北伐过程中,病逝于北伐前线岐山五丈原军中,临终遗命“葬汉中定军山”。
诸葛亮死后葬于勉县定军山下后,各地百姓纷纷私祭于道陌之上。公元263年,后主刘禅,近墓立祠,为诸葛亮修建了第一座祠庙(今武侯墓庙宇),同时规定“凡亲属臣吏、百姓祭武侯者皆限至庙,断其私祭,以崇正礼”,于是人们在每年清明时来到武侯墓扫墓,在武侯祠祭庙的礼仪由此开始。
武侯墓清明祭祀活动从一开始就是百姓道陌巷祭继而有皇帝下诏立庙专祭,那么就决定了祭祀由官方主祭、百姓从祭相辅相成的形式。千百年来,这一盛大活动一直延续,南宋诗人陆游抗金来汉十个月,更是目睹了这一盛况,其有诗为证:“定军山前寒食路,至今人祀丞相墓”。
游诸葛武侯书台(陆游)
沔阳道中草离离,卧龙往矣空遗祠。
当时典午称猾贼,气丧不敢当王师。
定军山前寒食路,至今人祠丞相墓。
松风想像梁甫吟,尚忆幡然答三顾。
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
世上俗锦宁办此,高台当日读何书?
清明祭祀可分为官祭和民祭,官祭为四月五日清明日,组织严密,分工明确,规模盛大,祭典礼仪复杂完备,祭祀场面庄严紧凑。据《忠武侯祠墓志》载,历代官祭皆有严格的规制、祀典和仪注,祭祀程序复杂,仪注达24条,祭器多达47件,祭祀时参祭人员须着公服(补服),主祭与陪祭以及各执事均由官吏担任,主祭者必为地方行政长官,祭典分工明确,分别为:主祭官、承祭官、礼生、省牲官、典仪官、赞引官、陪祭官、捧锦官、执爵官、读祝官、司香官、捧祝官、
民祭与官祭有明显区别,多集中于清明节前后数日。祠堂祭期是每年八月二十三日,武侯忌日当天,此后延续四五天,二十四日至二十七八日止,期间“赛神、享胙”,也是极其诚敬有礼,只是加入了民间元素,显得热闹了许多。每当武侯墓祭期,南郑、褒城、城固之百姓俱集,祭品、鼓乐一应俱全,武侯神前,百姓焚香化裱、磕头作揖,或祷风调雨顺,或求家宅康宁,是为“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的实例。
此外,一年四季,不分时节,各以愿憬,随时至庙祭祀,“沔民之于武侯,饮食必祭,水旱灾疫必祷”,特别是每月的初一、十五居多,大多保留了祭祀前斋戒、净身的传统。届时,身着洁服,携香、蜡、纸表及贡品,一般为大香一柱(三根),大蜡一对,小香、小蜡若干;鞭炮一饼,红布若干尺,馒头十二个,有的还带大红公鸡一只,菜籽油数斤。
至民国后期,1949年前,祭祀活动均由住持道人操办,1949年后,当地工商联及名士组织操办,1966年后中断,至1983年逐步恢复。2004年起,由勉县人民政府主办并组织祭祀。祭祀有全猪、全羊、水果、馒头,仪注为10条。
近年来,清明祭祀武侯活动主要以民祭为主。2016年,国内各大武侯祠及诸葛亮出生地山东沂南县、诸葛后裔聚集地浙江兰溪代表共赴武侯墓参加清明祭祀盛典;2017年,勉县三国文化研究协会以汉代礼仪完成清明祭祀;2018年,汉中本土各博物馆、纪念馆、历史遗迹地代表汇聚勉县武侯墓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
如今由于时代的变迁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等多种因素,武侯墓清明祭祀活动已很简单、随意,不及记载完整、庄重。
武侯墓清明祭祀仪式在2007年10月被列入汉中市保护名录,2009年5月被评审公布为陕西省非物质武侯遗产保护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