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g电子游戏官网官方网站-pg电子直营站 > 传统文化 > 民间艺术 > 客家传统文艺节目:客家船灯

客家传统文艺节目:客家船灯-pg电子游戏官网官方网站

作者:不详来源:网络2020-04-14
客家传统文艺节目:客家船灯

客家船灯,又名打船灯,是客家风俗,流传于闽西、粤北、赣南等地,特别在闽西山区武平、长汀、上杭、永定、连城等客家聚集的地方活跃不衰。

打船灯主要在春节、元宵,偶尔也有端午、中秋、重阳节表演。农民演员自编自导自演,以船灯舞的独特文艺方式,表演农村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

客家船灯的历史起源无从考证,但凭口传,有几百年历史了。据福建省志、县志记载:清代顺治帝祭澄江毕,急回京都,忽然风浪大作,无法过江,渔翁勇摆渡送帝至对岸,帝回京后命乐府作《渔家乐》曲牌,并赐金匾“渔家乐”一块和“夜明珠”一颗,为渔家造福。

客家船灯制作是以竹篾或木条制成一个长约3米,宽约1米余的船形骨架,中间扎成一座四方立体如同画舫、内能站人扛船体的船舱架。然后将船体蒙上白布,画上水波纹图案,且布长需过船底。画舫舱架,以白布或彩纸粘贴。前后开舱门,左右开小园窗。舱内和外四角装上彩灯,点以蜡烛。整个船体十分精致美观。

表演时一年轻力壮的男子,藏在船舱内靠安装的挎带肩扛起船灯,承受整个船的重量,并不停地前后左右摇摆,表演船在各种水情的江河中航行。船头船尾各一人。船头一人扮丑角叫“艄公”,船尾一人扮旦角叫“艄婆”。两人各持画桨摇船,有时“艄婆”不划桨而“打扇花”,边行,边唱,边舞,其唱词大都固定。

武平船灯

武平县船灯已有300多的历史了,少时曾听祖辈讲过有关船灯的来历。

清初,顺治帝统治中国,郑成功据守台湾抗清。顺治帝派兵往征失利。为追悼阵亡将士,顺治帝曾在闽江口祭奠,相传后来顺治化装为平民,继续巡游。到了汀江口,忽接告急书说北方领土遭受侵犯,顺治即命随从寻找船只,想连夜过江,兼程回京。此时适逢风雨交加、河洪上涨的夜晚,找遍船工都说有覆船之险,不肯应承。忽于河边灯光亮处,见一渔船中有渔翁和少女正做晚餐。往问之,渔翁笑着说:“客人你有胆么?” 顺治答道:“吾命由天,何畏之有!但愿老翁肯撑,必酬重金。”渔翁仍回首问少女说:“你意如何?”女应道:“听从父命。”翁遂请客人坐于船中,解缆开船,风狂雨骤,水湍流急。老翁频频回首,呼唤女儿留心撑舵。父女苦斗浪尖,渡船安全抵岸。顺治报以重金,翁女不受。

顺治返京后,回忆渔翁父女艰险摆渡的情形和济人之急的好心肠,乃派人寻访之,因未悉姓名住址,渔翁父女也行善不让人知,寻访者不获而返。

某年,京城会试方毕,顺治又想到汀江渔翁摆渡之事,问主考官员,福建汀州有无举子来京会试,主考回答有。乃派人到福建会馆查询,找到一个尚未返乡的落第举子,系汀属武平县人。即召之入宫,到乐府学习仿水上行船动作,如战风雨、过险滩等父女划船和相互呼应动作,河面平坦风平浪静时,父女摇船自如、嘴哼小调、心旷神怡的神情等。乐府还特作了《渔家乐》一曲,叫这位生员带回,这就是武平县老船灯歌曲中开头的一段。

武平创制船灯后,每逢春节便到各家各户或机关单位贺新年,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歌舞。

武平船灯是以船和灯为道具,舞蹈和音乐相配合而进行表演的一种娱乐形式。船的制作精细,以竹蔑、木板为骨架扎成船形,然后在船舱上贴上彩花,嵌上各式古装人物,吉庆图案,使其轻巧雅观,美不胜收。而灯的制作比较简单,只是一个红灯笼而已,仅在艄公、艄婆向挨家挨户拜年时使用,表演时闲置一边,有的也挂在船上。

表演时,由船头(称艄公,扮丑角)、船心(挑船者,也称观音子,隐藏于船篷内,负责船的动作)、船尾(称船婆子,扮旦角)及其伴唱、伴舞者。在乐队的丝竹乐器及打击乐器的伴奏下,以“八板头”接《渔家乐》乐曲拉开表演的序幕,整个表演过程在乐曲的伴奏下,艄公、船婆子按乐曲节拍各持画桨摇船,并且边撑、边唱、边舞。

整个表演过程以出水、闯滩、顺水、逆水行舟(按曲目节奏快慢前后摆渡)为顺序,在领唱、对唱、伴唱、道白、念板之中进行。在演唱中间时而还穿插一些民间小调或即兴而作的歌词,内容诙谐可笑,健康向上,段落分明,表演风趣,韵律规范。它是武平人闹新春或重大节日必不可少的一个文艺节目。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pg电子游戏官网官方网站 电子邮件联系pg电子游戏官网官方网站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