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漾”为石城方言,意为人来人往,“过漾”即众人来往欢聚,祈福祈平安。在石城,“过漾”这一天,家家户户拿出最好的酒菜招待亲朋好友,邀请剧团开锣唱戏。这一天,是全村老少的欢庆日,更是年轻人的狂欢节。
“过漾”是一朵隐藏在深山里的民俗文化奇葩,寄托着一代又一代客家儿女的期盼与希望。
2011年,石城县把“过漾”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先后出台多项措施,使“过漾”这一客家文化民俗得到系统整理和传承保护。
古老的客家民俗
石城“过漾”以高田镇靠近福建省宁化县一带的山村为典型代表,最早起源于明朝时期,是一种民间祈福祈平安活动,活动寄寓安定祥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兴旺发达之意。“过漾”日一般安排有巡游福泽、亲戚欢聚、摆台唱戏等丰富多样的活动。
以上柏村为例,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日,一套仪式完后,三声震天铳放响,村民们开始巡游福泽之行。游行队伍浩浩荡荡,前锋一般由十多个到二十多个孩童抬着彩旗开道,游行队伍后面紧跟鼓手、喇叭手、唢呐手等四五个乐器手。
下午和晚上便邀请戏班开台唱戏,全村同乐。《桃园结义》《刘备招亲》《玉堂春》《狸猫换太子》等备受农民欢迎的戏剧连演三天,让村民畅享文化之旅、快乐之旅。
凌晨一点,三声铁铳放响,巡游队伍回来,宣告“过漾”活动正式结束。
狂欢的“情人节”
在以前,由于交通不便,通信不发达,“过漾”便成了文化、感情、贸易交流及谈亲说媒的重要途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交通、通信越来越方便,“过漾”的贸易交流等功能正逐步弱化,但其他功能依然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来。
“过漾”当天,家家户户尽显客家人的好客之情,拿出家里最好的酒菜,邀请亲戚朋友、远到嘉宾上门畅饮农家自酿的好酒,品尝独具风味的客家小吃。即使是陌生人,主人也会热情地招呼客人进屋喝茶饮酒、吃菜吃饭。
这一天,不仅成年人可以放下生活的重担,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听听小曲、看看大戏,而且孩子们也可以肆无忌惮地畅玩游戏,独享童年的快乐。
当然,这一天更是年轻人的狂欢日。据说,在“过漾”这天定下的姻缘,被视为是上天赐给的美满婚姻。因此,周边地区的很多年轻人会在“过漾”这一天,来到村里参加活动寻找梦中情人。若有看中的对象,他们或跑上山头对唱情歌倾诉爱意,或直接拉拉手表达爱慕之情。若男女双方情投意合,就可以在“过漾”当天大胆地带回家里拜见双方父母,开启一段浪漫的爱情之旅。
正因如此,“过漾”相当于山里人的第二个春节,隆重而又喜庆,锣鼓阵阵、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而趣味十足。
在传承中绽放异彩
“过漾”是一种独特而又古老的客家民俗文化活动,它是村民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平安吉祥、美满姻缘、财源广进等美好愿望的期盼,它反映出客家人对艰难困苦生活的不屈不挠,折射出人们努力摆脱贫困、追求幸福的美好愿望。
近年来,随着许多年轻人外出务工,加之人们文化生活的丰富以及审美情趣的变化,许多人对“过漾”这一民俗活动缺乏深入了解,存在人才断层,参与群众不断萎缩的现象。
为让“过漾”这一客家民俗文化能在新时期焕发新魅力,近年来,石城县加大对这一客家民俗文化的保护传承力度。该县组织专业人员深入农村开展普查,建立专项档案,详细记录“过漾”的历史渊源、仪式程序、表演形式、民间传说等,并拍摄音像、图片资料,编撰书籍、制件音像,使这一客家民俗得到全面而又科学的整理。2011年,该县把“过漾”列入第二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加大对这一客家民俗的保护与传承力度。该县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加大宣传力度,使越来越多的群众了解认识“过漾”,不断地参与到民俗活动中,使“过漾”这一古老民俗文化焕发勃勃生机。
链接
石城岩岭“过漾”民俗
“过漾”是江西石城古老的客家民俗,是融入了闽西特色的传统祭祀节日,也叫庙会、出神、菩萨出巡。每年农历的五月十三日,是石城岩岭上柏村的“过漾”日。这一天,热闹胜过春节,亲戚朋友汇集、大摆宴席;也是年轻人狂欢的“情人节”。一般安排有巡游福泽、亲戚欢聚、摆台唱戏等丰富多样的活动。
上柏村位于石城的东北部,在北宋初期,熊氏先辈熊桑为躲避战乱,从中原南迁到了这里建村立寨,已有近千年历史,是保存得非常完好的客家古村落。村内现存省级保护文物“永宁桥”、客家办学的“耕读处”及十三座建于不同朝代的熊氏古宗祠等,客家文化底蕴深厚。上柏村的“过漾”形成于明代,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传说是为纪念保护神关公生日而形成。主要活动内容有:祭祀关帝、参拜社公、关帝出巡、摆台唱戏、大宴宾客、相亲择偶等等。
上午九点钟,上柏村的“过漾”在建于清乾隆年间的穿枋式廊桥——永宁桥上的“武圣庙”中拉开序幕。首先由村中熊氏长者在关帝的神像前摆上猪头及鸡、鸭、酒等供品,然后点烛、燃香、叩拜,再由八位化妆成拄着拐杖的铁拐李、摇着芭蕉扇的汉钟离、骑着纸叠驴的张果老、提着花篮的蓝采和、握着莲花的何仙姑、提着长剑的吕洞宾、横吹笛子的韩湘子、捧着玉版的曹国舅等八仙的村民,在庙中“打八仙”及喝彩,接着将关公神像及周仓、关平神像请下神位,放入三个抬椅中,用清水帮其洗脸开光,随后由六位男童举着黄旗开道,六个村民举着排灯和箕笼灯为第二方阵,紧随抬着关公神像及周仓、关平神像(还有人为关公打着一把凉伞),八仙紧跟着神像之后,鼓乐吹打压阵,浩浩荡荡离开“武圣庙”开始巡游。
巡游队伍首先前往参拜“社公”,将三个神像面朝“社公”摆放,关公神像居中,然后焚香、点烛、放爆竹,八仙喝彩:“八仙下山来,鲜花满地开,福山对福海,福寿万万年。”然后行叩拜礼。
参拜“社公”结束后,进入上柏村内十三个熊氏古祠中巡游祭祀,一时之间,村内人头攒动,爆竹轰鸣,要持续一个上午。巡游神像所到之处,家家户户都要燃放爆竹,并虔诚的祈祷。还有一个身着长袍、头戴官帽的封王臣,给每家授予镇妖保平安的尚方宝剑。待各屋场祠堂游完后,关公像就在硝烟和喧闹中进入熊氏总祠接受村民供奉。
中午的“过漾”宴席热闹非凡,酒菜丰盛。村里人热情好客,就是陌生人路过,也会被邀请入席,客人一批批走,一批批来,有“前客让后客”之说。谁家来的客人越多,酒喝的越多,主人就会觉得越光彩、越高兴,客家人热情好客的品质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每年这天来参加过漾的亲朋,全村不少于五千人,有的村民这天接待客人达百余,一天准备待客的啤酒用车装,客家肉丸、棋子块等石城特色佳肴更要全家人从大清早就开始准备。
临近下午一点钟,熊氏总祠中的铁铳、爆竹轰鸣,锣鼓喧天,古装采茶戏就开始上演了。熊氏总祠建于南宋时期,分上下两厅,中间一天井相隔,上厅设熊氏先人的神位,下厅建有一个古戏台。演出的剧目主要有《桃园结义》《刘备招亲》《玉堂春》《狸猫换太子》《向阳镜》等,那乐队、那装饰、那唱腔、那招式惟妙惟肖,看戏的人山人海,演出一直持续到天亮。看戏的时候,青年男女只要互相看中,就可以山头、家里对唱山歌,倾诉爱慕;只要是在“过漾”这天定下的姻缘,就被视为是“关帝”赐给的美满婚姻,家长是无权干涉,也不会干涉的。因此过漾节也成了岩岭的狂欢“情人节”。
凌晨,三声铁铳放响,提示“过漾”即将结束,巡游队伍从熊氏总祠中抬着“关公”、“周仓”、“关平”等神像,按出巡时的顺序,将神像护送回“武圣庙”中归位,举行归位仪式后正式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