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g电子游戏官网官方网站-pg电子直营站 > 传统文化 > 菊花与中国传统文化

菊花与中国传统文化-pg电子游戏官网官方网站

作者:不详来源:网络2019-05-29
菊花与中国传统文化

菊花与儒道思想

两千多年以来,中国的士大夫阶级,深受儒道思想的影响,文人多怀有一种“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然而在封建社会,正直高洁的文人是难有作为的,正所谓自古文人多磨难。所以,古代怀才不遇或不愿同流合污的贤人君子,经常借梅兰竹菊来自喻本身的高风亮节和思想感情。

中国的文人墨客对菊花更是另眼相看,认为菊花艳在深秋,傲霜怒放,具有不畏强暴、傲然不屈的高尚品格。同时,它开在百花凋零之后,不与群芳争艳,又显示出了恬淡自处、淡泊清华、自强不息、不趋炎附势、不媚权贵的高风亮节。这虽然是其自身的本性使然,但更要归功于历代的文人墨客、隐逸君子的赏识推崇。

久而久之,人们由菊花中感悟到的这种品格,成为人们的共识,并进而提炼升华为一种精神,成为深厚的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内容。

菊花与传统节日

农历九月初九为传统的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重阳节的菊花习俗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观赏菊花和饮菊花酒是庆祝重阳节的两项主要活动。

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

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由于菊花斗寒的独特品性,所以使得菊花成为生命力的象征。在古人那里,菊花有着不寻常的文化意义,认为它是“延寿客”“不老草”,可使人老而弥坚。

菊花盛开在重阳,意为“久久”。于是,菊花成为了吉祥、长寿的象征,纳入了中华民族敬老尊老爱老的民族精神的范畴。重阳节也成了敬老节。所以,重阳赏菊,也就蕴含了敬老爱老的喻义。

菊花与诗词文化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使得一花一草、一石一木都成为中国人感物喻志的对象,而菊花正是历代诗人吟诵的主题之一,留下了大量的优美词章。这些菊花诗词,正是菊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菊花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楚国大诗人屈原的名作《离骚》中即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纵观中国历代的咏菊诗词,思想内容丰富,艺术表现手法多种多样。有的着重描写菊花雅致的姿容、颜色;有的则着重表现菊花独有的内在气韵;有的直抒胸臆,诉说作者对菊花的喜爱之情;有的采取比兴寄托的表现方式,通过菊花,以隐曲幽微的笔触表达内心的复杂情愫。

菊花与传统医学

菊花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是传统的常用中药材之一,主要以头状花序供药用,味甘苦、性微寒、清肝明目、祛毒散火。中医多用以主治目赤、咽喉肿痛、耳鸣、风热感冒、头疼、高血压等病症。若长期食用, 还有“利血气、轻身、延年”的功效。《神农本草经》称:“菊花味苦、平、主风、头晕、肿痛、目欲泪出、皮肤死肌、恶见湿脾、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日华子本草》记载:“菊花治四肢游风,心烦,胞膈壅闷,并痈毒,头痛;作枕明目。”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称野菊花有“利五脉、调四肢,治头风热、脑骨肿痛、养目血、去翳膜、主肝气不足”之功效。《埤雅》称,野菊花“可人药,久服令人长生、明曰、治头晕、安肠胃、去目翳、除胸中烦热、四股游气、久服轻身延年”。《本草备要》认为,野菊花“性甘苦微寒,有疏风热,清头目之功”,可为清热及眼科药用。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野菊花其性味苦甘微寒,具有很好的抗菌效果,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甲型及乙型链球菌等有很强的抑杀作用,同时还具有散风清热、消炎解毒、平肝明目、祛痰止咳、理气止痛、凉血止血、抗菌、抗病毒等功效,可治疗风热感冒、头痛头昏、心胸烦热、咽喉肿痛、眩晕耳鸣、流行性感冒以及高血压、高血脂、偏头痛、冠心病、乳腺炎、扁桃体炎、老年慢性支气管炎、鼻衄、毒蛇咬伤、蜂螫虫咬、疗疮、无名肿毒、扭伤、外伤出血等疾病。

菊花与饮食文化

古人认为,菊花“服之者长寿,食之者通神”(晋傅玄《菊赋》),“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故而菊花被誉为“长寿花”“延龄客”。

我国食用菊花的历史十分悠久,早在战国时期爱国诗人屈原就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吟咏。 “东篱同坐尝花筵,一片琼霜入口鲜”的诗句,正是写食菊的乐趣。郑所南的“道人四季花为粮,骨生灵气身吐香。闻到菊花大欢喜,拍手笑歌频癫狂”写出了宋代食菊之盛。

文人雅士常以菊代茶,并赋诗吟颂。菊花可以酿酒,制茶作为饮料,菊苗可以作菜食用,所以菊花自古以来深受人们的欢迎。

宋代《全芳备祖》对这方面的记述就非常详尽和深刻,菊花“所以贵者,苗可以菜,花可以药,囊可枕,酿可以饮。所以高人隐士篱落畦圃之间,不可一日无此花也”。

1

上一篇:

下一篇:毛泽东诗词中的秋

相关文章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pg电子游戏官网官方网站 电子邮件联系pg电子游戏官网官方网站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