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g电子游戏官网官方网站-pg电子直营站 > 节日民俗 > 传统节日 > 唐诗宋词里的端午习俗

唐诗宋词里的端午习俗-pg电子游戏官网官方网站

作者:不详来源:网络2019-05-28
唐诗宋词里的端午习俗

端午节是我国最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之一。每逢端午,历代诗词作家都会以他们敏感的艺术细胞,创作出许多充满民俗情趣的诗词,让后人得以管窥当年端午节的诗意景象。

据中国民俗学会理事孙正国教授统计,在《全唐诗》和《全宋词》中共收录了95首端午诗词。唐代有23位诗人创作了28首端午诗歌,宋代有46位词人创作了67首端午诗词。有17位诗人创作了2首以上,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和著名政治家史浩都创作了4首。

唐代最“牛”的端午诗堪称唐玄宗李隆基所作的《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唐玄宗曾在端午节之际宴请群臣,赏赐飞白扇并赋诗。“五月符天数,五音调夏钧。旧来传五日,无事不称神。穴枕通灵气,长丝续命人。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孙正国分析说,从唐玄宗这首诗中可见当时的端午传统,过节有五天,而且在节日期间要听“五音”、系五色丝续命索、采花佩戴、食粽子等,反映了在唐代的端午习俗已趋于成熟,是人们普遍遵行的重大节日。

“端午竞渡”是一项深受欢迎的重要节俗。唐代诗人张说、张建封、储光羲等,都曾专门写过“观竞渡”的诗。在岳州观看了端午竞渡之后,诗人张说即兴写的《岳州观竞渡》,十分真实生动地展现了唐代南方地区的端午习俗。“画作飞凫艇,双双竞拂流。低装山色变,急棹水华浮。土尚三闾俗,江传二女游。齐歌迎孟姥,独舞送阳侯。鼓发南湖溠,标争西驿楼。并驱常诧速,非畏日光逎。”

唐代诗人储光羲在《官池庄观竞渡》一诗中,还记录了当时端午竞渡时间是在落日之后傍晚时分,这一时间的突出,让人们对端午竞渡祭祀神灵的性质有了更加深入了解。“落日吹箫管,清池发棹歌。船争先后渡,岸激去采波。水叶藏鱼鸟,林花间绮罗。踯躅仙女处,犹似望天河。”

唐代的端午诗歌,除了记述节日的繁华与意绪,也时常附寄诗人的遭遇和理想。唐代诗人殷尧藩曾写过一首《端午日》诗。“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在借端午抒发人生感慨的同时,诗人也不忘记录当时端午习俗有艾符、蒲酒等节庆事物。

宋代的端午诗词对节俗的描述同样丰富而细腻。著名诗人陆游曾写过一首《乙卯重五诗》。“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着危冠。旧俗方储药,赢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这首五律诗向我们展示当时端午节已有卫生保健的内涵。

宋代诗人朱松曾在端午节病卧异乡,他写了一首《重五》诗。“异乡逢五节,卧病此衰翁。竹笋迸新紫,榴花开小红。山深人寂寂,气润雨蒙蒙。煮酒无寻处,菖蒲在水中。”诗人在描述孤寂心情的同时,也提及了端午节俗中的竹笋、石榴花、菖蒲酒具等端午节物,可以看出当时端午节俗丰富的人文意蕴。

赛龙舟

“龙舟竞渡”是端午节一道壮观的风景,如今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宋朝时,南方有宽广的水域,为赛龙舟提供了便利,因而龙舟竞渡场面更盛,所以在宋代诗词中有大量赛龙舟的描写。

减字木兰花·竞渡(宋·黄裳)

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

解析:词人黄裳描述的是一次场面激烈、热闹非凡的赛龙舟场面。竞渡的龙舟高高地挂起一面面红旗,从柳阴深处的水洲出击。鼓声像春天的雷电,冲破烟雾,劈开波涛,直奔远处夺标目的地。围观人群的欢呼声震天动地,有惊退万人争战的豪气。在金碧辉煌的小阁楼西面,夺得第一名锦标的龙舟回来了。

挂艾草、饮菖蒲酒

在古代,端午节还是祛病防疫的节日,所以有挂艾草和菖蒲的传统习俗。艾草和菖蒲具有一定的防病作用,悬挂艾草和菖蒲可以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提神通窍。菖蒲还可以制成酒,具有性温味辛特点,对肺胃均有益,可延年益寿。

端午日(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解析:殷尧藩在借端午抒发人生感慨的同时,也记录了当时端午有挂艾草、饮菖蒲酒等习俗。年事已高的诗人在端午这天已懒得继续挂艾草和驱邪符的习惯,只祈望一盏菖蒲酒,共话天下太平。鬓发渐渐银白,但石榴花还是年年应节开。在岁月面前,无论圣贤与否都只是瞬息过客,谁知道会有几人湮没无闻,有几人名垂青史。

拴五色丝线、沐兰汤

在端午节,一般会佩戴中国古代崇拜的象征五方五行的吉祥色"青、红、白、黑、黄"的五色丝线以辟邪,古代也叫五彩长命缕。而沐兰汤则是端午节的一种卫生习俗,身着汉服的女性端着艾叶水,人们排好队依次走到主祭面前,主祭用菖蒲草沾盆里的水,在参加活动的人的双手、额头、脖颈轻轻拂拭一下,以示驱除晦气。

浣溪沙(宋·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解析:微微小汗湿透了碧色的细绢,明日端午节用芳兰草沐浴。流香酒般的浴水、油腻布满大晴的江面。五彩花线轻轻地缠在红玉色手臂上,小小的符篆斜挂在耳下的黑色发髻上。与朝云同过端午节,天长地久,白头偕老。

吃粽子

早在春秋时期,古人便用菰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于祭拜祖先和神灵。到晋代,粽子才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历代文人雅士对粽子情有独钟,在端午这天,他们在饮酒品粽之余,还以粽子为题材给后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

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

——元稹《表夏十首之十》

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李隆基《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唐代的粽子主要以糯米为原料,用竹叶包制而成,掺以甜味辅料,粽子白莹如玉、诱人食欲。

民间做粽子的商户还会把大小不一且形状各异的九个粽子穿成一串,而且一定要用九种颜色的丝绳扎成五彩缤纷的效果,称作“九子粽”。

在唐代皇宫中,会举行端午节日宴会,取名为“三殿宴”。唐玄宗就是在宴会上品尝九子粽后,随兴而作“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盘中共解青菰粽,哀甚将簪艾一枝。

——陆游《乙丑重五二首 其一》

时于粽里得杨梅。

——苏轼

水团冰浸砂糖裹。

——张耒《失调名》

在宋代,不仅有“以艾叶浸米裹之”的艾香粽子,还有蜜饯粽。大文豪苏轼本身还是一位美食家,他喜食粽子,品味以蜜饯为馅的粽子后,留下“时于粽里得杨梅”这么一句诗。

张耒则描写了吃冰镇粽子撒白糖的情形,冰镇粽子并不是用冰冰镇,因为糯米遇低温久了会回生,而是把包好的粽子煮熟后放在井水里冰镇着,吃的时候撒上白糖。

顺着两千多年的粽香,读罢唐诗宋词,我们会发现端午节不仅是一个吃的节日,还是一个玩的节日,更一个讲究卫生提升生活质量的节日。

让我们一起品读唐诗宋词,体验端午习俗,不忘节俗初心,欢度端午佳节。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pg电子游戏官网官方网站 电子邮件联系pg电子游戏官网官方网站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