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中国的瓷器,就不得不提巴陵古郡的岳州窑瓷器。岳阳古称巴陵、又名岳州。
岳州窑,地处岳阳市湘阴城关及县内其他地区,人称湘阴窑。湘阴唐时属岳州辖地,所以唐代称其为岳州窑。它是我国窑器手工业品的发源地之一,全国六大名窑之一。
岳州窑历史悠久,久负盛名。关于岳州窑早期的历史记载是源于唐代十分兴盛的一项社会活动:“斗茶”。唐代茶圣陆羽曾在《茶经》中写道:“岳州瓷皆青,青则益茶。”陆羽细举了不同材质的瓷碗对泡茶品茶的影响,其中就提到了岳州窑。
据有关专家介绍,瓷器不同于青铜器的“皇家贵族”身份,它是从民间逐渐发展起来的,老百姓用的杯子等器皿,虽然不精细,却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不同的瓷器会对茶水的颜色和香气有不同的影响,因此,历史记载中的岳州窑首先以茶具的面貌出现,也不无道理。
岳州青瓷造型古朴大方,晶莹润泽,清淡雅致,器物丰富,有碗、盘、瓶、高足盘、四系罐、八棱短流壶等。岳州青瓷碗的足以圆饼形和玉璧形为主,高足盘、八棱短流壶具有自己的鲜明特色,它注重装饰艺术,纹饰以印花为主,并配以划花,此外还有浮雕莲瓣纹装饰的,具有独特的风格。
据专家认定,岳州窑是最早的青瓷、最早使用匣钵覆烧、最早的官窑、最早的釉下彩。
“岳州窑”是最早的青瓷。岳州窑胎质细腻、灰白,器形厚重,敲击有金属般声音,瓷化极高,青瓷开片,造型古朴美观、光洁;釉下荧光闪烁,玻璃质感强,唐代茶圣陆羽赞之“岳州瓷青、青则益茶”,唐诗人刘言史有诗云“湘瓷泛青花”。1997年,专家在“青竹寺”窑址考古发掘中,发现纪年款布纹青瓷片(铭文“汉安二年”公元143年)。故此,便认定“岳州窑”当之无愧为最早青瓷。
“岳州窑”是最早使用匣钵腹烧。1997年专家从湘阴马王墈基建工地龙形窑址发掘发现系属两晋、南北朝、隋代窑址。该窑内布满几种不同的匣钵排列整齐,堆放有序。当时匣钵是根据制品器大小高低而定的,匣钵是含沙量大的粗陶泥制成,先入“匣钵窑”烧制成,再装制品坯料于腹中入窑烧。用匣钵烧制器物,受热均匀,可防止窑火直接接触,避免污染、粘结,同时叠层堆放量大、成品率高、精美、釉色肥润,只要匣钵完好可重复使用。众多陶瓷界专家认定“岳州窑”匣钵腹烧法首创于晋代,为青瓷发展作出了最大的贡献。
“岳州窑”是最早的官窑。在马王墈窑址考古发掘,发现有一件内刻“官”字款的匣钵,同时在两晋、南北朝堆集层面发现“太官”二字青瓷片(“太官”在两汉掌管皇帝膳食及燕享之事)。据此,可以认定该窑烧制的器物供朝廷使用。在封建社会能得到皇室的认可,可见“岳州窑”瓷器有多高贵典雅。由此定论“岳州窑”实属官窑。
“岳州窑”是最早的釉下彩。岳州窑器器物呈豆青、浅黄,釉下点彩呈褐色,有的器物口沿均布点彩,有的器物周身几何对称点彩等,改变了前朝单色釉制器,为后世釉下彩绘奠定了基础,如唐、五代的长沙窑、白梅窑及云田窑等。许多专家学者认定“岳州窑”青瓷釉下点彩最早,始于两晋。
“四最”记载了其持续千余年的风光,反映了窑工们的智慧,但到了宋代后期,由于泥土资源枯竭,导致成品较粗,精品少,同时全国各地各大知名窑系相继问世,对“岳州窑”冲击巨大。
南宋年间,杨幺领导湘阴农民起义军,将今岳阳西南30公里处的鹿角窑作为制陶场,专做军队生活器皿及外销陶瓷,充实军饷。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朝廷视杨幺为反贼,派岳飞屯兵湘阴,镇压杨幺,占山驻寨,逢码头靠船,要路设关,货船出入受阻,众窑均受牵连,干扰了窑工正常工作和出行,岳州窑在历史上留下它光辉的一页后戛然而止。
虽然岳州窑瓷器开始衰落,但对湖南古代瓷器的发展却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上承江浙越窑青瓷,下启长沙铜官窑,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和地位。
从上世纪50年代起,沉睡千年的岳州窑开始重见天日。1953年,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在清理长沙郊区建设工地的唐代墓葬中,发现了豆绿色釉半瓷半陶的器物,后经鉴定,认定这些器物都出自唐代时的岳州窑。
从1983年到1988年期间,在湘阴县湘江岸边共发现了25处古窑址,其中青瓷窑址就有18处。
1997年的一个夏日,湘阴县人民政府在城关马王墈宿舍改建工地,发现了一个青窑窑址。湘阴县人民政府立即上报省人民政府,经省考古所和湘阴县文管所50多天的抢救和发掘,出土了大量的岳州青瓷物品、窑具和隋代龙窑。这次共挖掘完整青瓷300多件,残存的八米多长的隋代龙窑窑头保持完好。2000年湘阴县政府住地基建时,掘出岳州窑瓷窑文物。为保护原窑址,2003年湘阴县政府兴建了岳州窑遗址博物馆,该博物馆是在保护原窑址的基础上建的三层仿古建筑。
“1997年香港回归,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展出一批有代表性的文物到香港,迎接香港回归,其中就有出土于三国时期岳州窑国宝级文物四系罐。”岳州窑瓷器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这些珍贵文物,展现了岳州青瓷的悠久历史和强大的艺术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