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g电子游戏官网官方网站-pg电子直营站 > 传统文化 > 民间习俗 > 江西景德镇祭窑神习俗

江西景德镇祭窑神习俗-pg电子游戏官网官方网站

作者:不详来源:网络2020-01-19
江西景德镇祭窑神习俗

“祭窑”是景德镇窑业历史上形成并世代传承的民间祭祀习俗,是列入江西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景德镇瓷业习俗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一种地方性和行业性极强的民俗记忆。

景德镇每年都会举办盛大的祭窑仪式,主要内容为“拜三圣”。所谓“拜三圣”,就是祭奠在瓷业史上三位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宁丰子、赵慨和童宾。而在过去,祭窑仪式曾经仅仅是祭奠童宾一人,并由此衍生出了一场民俗活动盛典。

祭窑仪式的历史可追溯至明代,源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发生在景德镇的一起事件。

万历年间,朝廷命令设立在景德镇的御窑烧制一口尺寸之大在当时极为罕见的青龙缸,要求“外绕青龙,下饰海水”,并派太监潘相督造。在封建社会,如果没有按规定完成皇宫御制的器物,便意味着灾难。

要烧造的这口青龙缸,堪称一件庞然大物,此前历朝历代都未曾烧制过如此大件的瓷器。御窑厂在接受任务之后,工匠们几经试制,均以失败告终。

潘相对窑工鞭笞威逼甚至捕杀,并进行“例外苛索”,派役于民。窑工本来衣食就不得温饱,又加此苛索,苦不堪言。

为了抗议朝廷这种专横的行为,景德镇御窑的一名叫童宾的工匠纵身一跃,跳入窑洞自焚而死,民众也随之奋起抗议,从而激起了一场民变。

童宾(公元1567~1599年)字定新,明代浮梁里村人。幼年读书,秉性刚直,因父母早丧,遂投师学艺,执役窑业。

童宾目睹同役工友之苦状,愤慨异常,竟以自身血肉之躯为炼瓷的窑柴,纵身火内,以死抗议。据传次日开窑后,龙缸果然烧造成功了,因而挽救了全体窑工的性命。这种缸直径三尺,高二尺多,外围环绕着青龙,下面有海水纹。能烧成这样大的龙缸,在当时确实是一大奇迹。

童宾投窑焚身后,余骸葬在凤凰山。

童宾之死,激起了瓷工们的义愤,全镇起来暴动,焚烧税署和官窑厂房,潘相只身逃走。事后,封建官府为了缓和人心,在瓷工和镇民的强烈要求下,不得不为那因大众利益而牺牲自己生命的童宾立祠在御器厂的东侧,敕封其为“广利窑神”,民间号之为“风火仙”,祠名“佑陶灵祠”,至今尚保留有瓷制的“佑陶灵祠”匾额。祠内供奉的是童宾坐像,即风火仙师像,两边是窑厂烧炼工人神像,有把桩、驮坯、架表、收兜脚、打杂、小伕手、二伕手、三伕手等(皆是烧窑工种名称)各脚师祖。

1961年,佑陶灵祠因建筑老化成为危房而被拆除,但这块青花瓷门匾至今仍然珍藏在景德镇陶瓷博物馆内。2008年,景德镇市政府在原址上按照原貌复建了该祠。

烧窑业还定出行规,二十年一届开禁迎神,招收徒工,定升工种岗位,并举行迎神盛会。这种迎神会既庄重,又热闹,成为当时全镇的陶人盛典。邻近各县的农民、商人及瓷工的家属都赶来观光,一时车水马龙、人山人海,街道挤得水泄不通。

祭窑仪式是在每年冬季进行的,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被称为“暖窑神”。每年初冬之际,景德镇窑帮就开始筹办“暖窑神”活动。

首先,由窑工中的托胚工人敲锣打鼓到窑户去筹集“暖窑神”所需的费用。他们腰系红布,所到之处均有鞭炮迎送。他们用筹集到的钱请来当地的三脚班,从而拉开祭窑仪式准备工作的序幕。

“暖窑神”在清代至民国年间又被称为“做会”,窑帮常以这一活动来联络感情、增强乡谊,从而消除地域或行业之间的矛盾与纷争。

进行“暖窑神”的当天,窑工会将窑屋打扫干净,在窑门上方粘贴用黄裱纸书写的“风火仙师”四个大字,门两边则分别贴上“风助火力”和“火借风威”;在窑墙两侧插上两面较大的“飞虎旗”;在窑门前摆放一张供桌,桌上放置祭器和供品,桌后摆几副桌凳,中间空出一块区域,作为祭窑仪式的表演场地。

过去在窑口处,一般都会放置一块名为“一字跳”的跳板,妇女是不能踏上“一字跳”的,这是窑帮行规,不得冒犯。一旦有犯规者,窑工就会认为是亵渎了神灵,罚入窑女子焚香燃烛、杀鸡摆酒、鸣放鞭炮,以祭窑神。“一字跳”是封建社会男尊女卑思想的真实体现,如今早已被取消了。

祭窑仪式中最为热闹而盛大的场面是“斗戏”,即文戏表演,又被称为“景德镇瓷器史上的陶人盛典”。各类民俗活动都会在这一天上演,周边十里八乡的民众也都会在这一天蜂拥而入景德镇。

自古以来,当地都是以旗帜作为窑社标识的,在文戏表演这天,各窑社的旗帜都被窑工们扛至戏场。祭窑仪式即将开始前,各种民俗活动表演队伍纷纷从四面八方而来,踩着高跷、跳着蚌壳舞等,在围观群众的簇拥之下,一路表演至戏场。沿途爆竹声、鼓乐声和欢呼声此起彼伏,响彻云霄。

旧时,选取哪些民间艺术表演队伍参加祭窑仪式也是有讲究的,由各窑帮、窑社分头负责邀请表演队伍。于是,各大窑社为了展现各自的实力,都不惜花重金请来大戏班为自己“撑面子”。

待各个表演队全部由窑工带到指定的祭窑场所后,窑帮和表演者分立在现场两侧。全体窑工祭拜过天地后,精彩纷呈的民俗表演便开始热闹上演,从而形成了“斗戏”的盛大场面,并成为景德镇特有的一种民俗活动。此外,如果这一年中,有窑工新收徒弟,则收徒的窑工要到童宾的家乡——里村童街去迎接两面“飞虎旗”。这在旧时的说法是“将窑神接到自家,以后制瓷就能风调雨顺”。这一习俗也在当地传承了数百年,现已成为一种收徒仪式。

传承祭窑习俗

“祭一神”变为“拜三圣”

起源于明代的景德镇祭窑仪式在清末民初发展至高潮。清雍正年间(公元1723~1735年),该仪式的主题不再只是祭奠“窑神”童宾一人了,所祭奠的人物增加了在景德镇制瓷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宁封子和赵慨,由“祭一神”发展为“拜三圣”。

宁封子据说是黄帝身边一个能工巧匠,一天,他在路上看见孩童在路旁玩泥巴,捏出了各种器皿,便突发奇想——以泥制器,获得成功后被奉为“陶器先祖”。

晋代陶工赵慨则被誉为“景德镇瓷器师祖”。据明时邑人詹珊的《师主庙碑记》记载:师主庙兴建于明代。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年),少监张善到景德镇督陶,在御窑厂的东侧建立师主庙,祀奉赵慨为佑陶之神。成化间(1465—1487年),太监邓原在镇时,众多居民都从事陶瓷生产,都信奉师主,便把庙迁到东门外街上东北约一百步的地方,以便于大家祭祀。从明代以来,庙中香火不断。

如今,景德镇的这一公祭仪式被安排在每年瓷博会期间举行,参加公祭活动的人员一律要求盛装出席,举旗挚像,手捧贡品。仪式过程中,拜祭过“三圣”之后便开始大型民俗表演,场面依然气势恢宏。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pg电子游戏官网官方网站 电子邮件联系pg电子游戏官网官方网站

  

网站地图